概述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系指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循环障碍的急性营养不良性疾病。临床上一般以视网膜中央动脉在球后约9~11mm进入视神经处为界,分前段和后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两型。供应视盘的后睫状动脉发生循环障碍引起视盘的急性缺血、缺氧,以致出现视盘水肿,不仅视盘,而且筛板及筛板后的神经纤维均可受累,称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 ,AION)。自视神经眶内段至视交叉发生缺血性改变,称后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 ischemic optico-neuropathy ,PION),无视盘水肿。
病因和发病机制
1、视盘局部血管病变: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偏头痛、大动脉炎、颈动脉阻塞性病变等所致的血管狭窄和阻塞。
2、血液成份的改变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病、急性低血压(休克)、G-6-P-D缺乏症、白血病等导致血流缓慢,含氧量减低而使视盘缺氧。
3、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当血压突然降低或眼压骤然升高时,睫状后动脉的灌注压与眼压失去平衡而使视盘缺血,如手术、创伤、大出血或休克等。
临床表现
一、临床症状
1、发病多突然。一般视力下降不重,如颞动脉炎所致者则较重,甚至无光感。
2、眼底检查早期视盘轻度肿胀呈淡红色,乃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所致,更多见灰白色,多局限于视盘某象限,和视野缺损相符。双侧少见。位于视盘周围可伴有少量神经纤维层出血点,在1~2周内自行消退,絮状渗出物亦可见。
3、视神经萎缩和视网膜血管病变视神经萎缩多发生在1~2个月后,可呈杯状如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如果双眼先后发病,即一眼视盘水肿后引起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另眼发生视盘水肿,呈全局性F?ster-Kennedy综合征。继发于巨细胞动脉炎或动脉硬化等所引起,视网膜血管一般正常。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可相应呈视网膜动脉硬化改变。
4 、视野缺损由于后睫状动脉分支供应视盘呈分区性,本病视野缺损常有一短的束状暗点与生理盲点相连接。这表示受损的视神经是从视盘开始,而一般视路上的病变其象限盲或偏盲是不与生理盲点相连,以上暗点可伸出现与一大片神缺损相边,多发生在视野鼻下方或下方,一般约占一“象限”,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在几个象限呈水平和垂直半盲,象限盲,但其改变不以水平和垂直为界,因此不同于视野上段病变所产生的以正中线为界的象限盲或偏盲。本病视野缺损一般都绕过黄斑注视区,因此无中心暗点。
5 、荧光素眼底造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有共同特性,即同一视盘上梗阻区与小的未梗阻区荧强弱的不对称性,见荧光充盈延缓缺损。此种不对称性与视野缺损部位大体相当,视野缺损的视盘附近部位有局限性低荧光显现,并且在该部位的脉络膜也表现荧光充盈迟缓。
二、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型
1、非动脉炎性(nonarteritic):又称动脉硬化性。多见于40-60岁患者,可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相对的夜间性低血压可能在本病中起作用,特别是服用高血压药物的患者中。25%-40%的另眼也会发病。
2、动脉炎性(arteritic):比较少见。主要为颞侧动脉炎或称巨细胞动脉炎所致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70-80岁老人常见。其视力减退、视盘水肿较前者明显,双眼可同时发病。若从症状、体征或血沉等怀疑为巨细胞动脉炎时,可做颞动脉活组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