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a of the jaws)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a of the jaws)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入侵颌骨。引起包括骨膜、骨皮质、骨髓和其中的血管、神经的炎症。颌骨与全身其他骨骼的区别在于颌骨内有牙,牙病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常波及颌骨,因而颌骨骨髓炎在全身骨骼系统中发病率最高。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d osteomyelitia of the jaws)、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osteomyelitia of the maxilla in infants)、放射性颌骨骨髓炎(radiation osteomyelitia of the jaws)。近年来,随着我国口腔保健事业的发展,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是经过放射线治疗口腔癌或鼻咽癌后,发生颌骨坏死并发骨髓炎者常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其病因最常见的是由牙槽脓肿、牙周炎、第三磨牙冠周炎等牙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少数为其他化脓菌,最常见混合感染;其次是因粉碎性骨折或火器伤等开放性损伤引起骨创感染;极少数有颜面皮肤或口腔粘膜感染直接波及颌骨。下颌骨骨髓炎较上颌骨骨髓炎多见,病情也较严重,这是因为下颌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致密的筋膜和强大的肌,当下颌骨感染后,脓液不易穿破引流;下颌骨血运差,感染的血管栓塞后,容易形成大块死骨。

  二、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多见于新生儿和3岁以内的幼儿。感染主要是血源性、创伤性和接触性的非牙源性化脓性感染。婴幼儿的上颌骨血运丰富,血管分支细,血流缓慢,细菌易于停留。化脓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脐带感染(败血症)、粘膜创伤(人工喂养奶嘴创伤、拔除“马牙”、清洗口腔等)及皮肤疖肿等侵入上颌骨骨髓腔内滋生繁殖,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化脓性炎症。

  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放射线治疗癌肿时,颌骨同时受到照射,颌骨内的血管逐渐发生无菌性血管内膜炎。当照射剂量超过50Gy时,血管内膜肿胀、增厚,管腔缩窄,在照射长时间后血管栓塞,骨质得不到营养而发生坏死,骨膜无新骨形成。此时一旦发生牙源性感染或受到拔牙等损伤,局部伤口长期不愈,细菌侵入而发生放射性骨髓炎。

  病理改变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根据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病变开始于颌骨中央骨松质和骨髓者,称为中央性骨髓炎;病变始发于颌骨周围的骨膜和骨皮质者,称为边缘性骨髓炎。按其病变性质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按炎症的范围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散型。

  二、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大剂量射线照射造成颌骨自发性坏死,被照射的骨组织出现“三低”特征:即低细胞、低血管、低氧现象。组织切片可见骨细胞皱缩,骨陷窝空虚,成骨细胞消失,骨膜和骨髓腔纤维变性,血管栓塞。由于缺乏血液营养,在低氧、低能量状况下,骨组织无修复代偿能力,伤口长期不愈合,死骨不易分离,呈无菌性坏死状态。

  临床表现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急性局限型,多由根尖感染发展而来,上颌骨较下颌骨多见。患牙持续性剧烈疼痛,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放射痛。患牙及邻牙松动,有叩痛,前庭沟丰满,面颊肿胀。上颌骨骨质疏松、骨板薄,脓液容易穿破骨壁向口腔内引流,炎症逐渐消退。下颌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致密的筋膜和强大的肌,当下颌骨感染后,脓液不易穿破引流形成急性弥散型骨髓炎。此时患者全身症状加重,高热、寒颤、脱水及其他中毒症状。局部炎症迅速扩散,短期内下颌多数牙松动,前庭沟丰满,龈袋溢脓;若损及下槽牙神经,出现下唇麻木,严重者伴发颌周多间隙感染,颌面部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

  慢性期多是由急性期治疗不彻底,脓液未及时引流造成。此时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缓解,口内或颌面部有瘘管长期流脓,有时混杂有小块死骨,探查瘘管可触及粗糙骨面或活动死骨块,严重者有大块死骨形成或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及面部畸形。死骨未根除,病变可迁延数月至数年,一旦瘘管阻塞,炎症又可急性发作。

  二、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急性期发病急,患儿高热、寒颤、哭闹不安、不愿进食、出现皮疹、白细胞总数增高等中毒症状。婴幼儿上颌窦尚未发育,眶缘与上颌牙槽嵴的距离短,颌骨内充满牙胚。发生骨髓炎后,患侧面颊、眼睑、眶周组织红肿,结膜充血明显,睁眼困难。感染波及眶内时,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有时自内眦或眶下皮肤穿破流脓。少数发展口内前庭沟和硬腭出现红肿,可穿破流脓,有时鼻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慢性期局部脓肿穿破或切开引流后,全身及局部症状减轻,遗留经久不愈的瘘管,探查瘘管可触及粗涩骨面或感染的牙胚。若恒牙胚和颌骨受到破坏,可影响发育,出现牙颌畸形。

  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病程长,病变进展缓慢。一般在治疗后半年至数年内,患者出现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容易发生猛性龋,继发牙源性感染,或因拔牙或其他损伤造成伤口长期不愈合,瘘管形成但脓性分泌物少,持续性疼痛,口臭。有时软组织可溃烂坏死,长期处于慢性炎症过程。若继发颌周蜂窝织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口困难。颌骨可以形成大块死骨,需较长时间才能分离,相应区域的软组织变硬,瘢痕形成。患者全身衰弱、消瘦、贫血,成慢性消耗性病态。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颌骨骨髓炎的X线检查,早期改变不明显。2-3周后,方逐渐显示弥漫性稀疏区。以后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死骨。死骨如已完全分离则四周为黑色阴影所包绕。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局部检查,配合X线片即可确诊。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X线片因牙胚较多和骨质重叠,不易发现骨质破坏,对诊断帮助不大,有时需与肿瘤和眶周蜂窝织炎相鉴别。

  鉴别诊断

  主要是鉴别颌骨骨髓炎的类型。一般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局部检查,配合X线片即可明确诊断。中央性骨髓炎和边缘性骨髓炎鉴别主要依靠X线检查。前者X线早期无变化,2-4周后出现骨质疏松密度减低区,2-3个月后,显示骨破坏局限有死骨形成或病理性骨折;后者X线变化早期不明显,晚期下颌支后前位片可见骨皮质不光滑,有小片死骨形成,或骨质增生

  治疗

  一、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切开引流或拔除松动牙齿,弥散性患者表现衰竭、全身中毒症状、贫血者,除一般支持治疗外,应小量多次输血,增强全身抵抗力。

  2、慢性期主要治疗手段是死骨刮除术和病灶牙拔除。边缘性骨髓炎可在急性炎症后2-4周内手术,手术时应充分暴露下颌支,彻底清除散在德小块片状死骨,铲除增生的病理性骨质;中央性骨髓炎可在急性炎症后1-2个月手术,此时大块死骨已经形成,与正常骨组织分离,容易彻底摘除游离死骨。

  二、婴幼儿上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以全身抗感染和支持治疗为主。当眶周、前庭沟或腭部出现脓肿时,应立即进行切开引流。

  2、慢性期保守治疗应先冲洗瘘管,有时小死骨片或感染坏死的牙胚可自行排除。若瘘道口窄小,探查到已经活动的死骨片或松动牙胚,可再内口切开或扩大面部瘘道口进行搔刮术。搔刮应轻柔,只将游离死骨或松动牙胚摘除,不要过分搔刮,以免破坏正常骨质和损伤牙胚,影响上颌骨生长发育,造成术后畸形。若已发生眶下区骨质缺损、下睑外翻、上颌骨发育不良等,待青春期后进行整复手术。

  三、放射性颌骨骨髓炎以预防为主。放射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防护。放疗前应适当治疗病灶牙,拔除残根、残冠,去除金属填充物,洁牙,消除感染源;保持口腔卫生;放疗后3年内避免拔牙和其他损伤。

  如发生骨髓炎,保守治疗为主,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支持治疗;局部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口腔卫生,待死骨分离后手术摘除。目前主张配合高压氧治疗,可增加放射区内动、静脉氧分压,兼有杀菌、抑菌作用,并使血管增生,促进死骨分离,增强组织修复能力,可取的较好效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