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咀嚼肌紊乱疾病(masticatory muscle disorders)属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的一种,它与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和骨关节病统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见,发病率在20%-50%之间。咀嚼肌紊乱疾病包括肌筋膜疼痛、肌炎、不能分类的局部肌痛以及肌纤维变性挛缩等。肌筋膜疼痛又称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是指原发性咀嚼肌疼痛,以面部肌筋膜扳机点疼痛为主要特征,伴随有肌压痛、颞下颌关节运动受限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群、韧带、颌骨及牙齿咬合关系较为密切,互相协调方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功能失调或结构发生改变,即可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常见的有关因素如下:
一、创伤因素很多病员有局部创伤史。如曾承外力撞击、突咬硬物、张口过大(如打呵欠)等急性创伤;还有经常咀嚼硬食、夜间磨牙以及单侧咀嚼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引起关节挫伤或劳损,咀嚼肌群功能失调对本症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二、咬合因素不少病员有明显的咬合关系紊乱。如牙尖过高、牙齿过度磨损、磨牙缺失过多、不良的假牙、颌间距离过低等。咬合关系的紊乱,可破坏关节内部结构间功能的平衡,促使本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
局部出现咀嚼肌持续性疼痛,耳部或耳前区钝痛,向颞部、前额、眼部、下颌角、颈外侧或枕部放射。有扳机点疼痛,沿受累肌的长轴触压时肌发硬。清晨疼痛轻微,逐渐加重,咀嚼或大张口时疼痛加剧。下颌运动受限,开口型偏向患侧。关节区无压痛,单纯的肌筋膜疼痛无关节弹响。双侧肌筋膜疼痛,开口型不发生偏斜,开口度明显减至1cm,被动开口时疼痛明显,开口度增大。可伴有颞部疼痛、头晕、耳鸣等症状。
诊断
详细询问患者有面部外伤、精神紧张、咬硬物、紧咬牙、夜磨牙、突发性牙合关系紊乱的病史。临床检查肌扪诊,沿咀嚼肌长轴可扪及发硬的条索、压痛或扳机点及放射性疼痛,开口受限,被动开口出现肌筋膜疼痛,但开口度增大。诊断性的封闭神经和肌,可使疼痛消失。临床、关节X线检查以及生化检查无颞下颌关节内的病理改变。
治疗
主要采用保守治疗。疼痛早期或急性阶段,患者应进食软食,下颌休息或减少活动。采用氯乙烷对受累咀嚼肌进行喷雾、热敷、理疗,并口服抗感染药物。后期或慢性期进行开口训练,辅助封闭治疗、针灸、镇静药物、牙合垫等。封闭疗法可用0.25-0.5%普鲁卡因3~5ml作翼外肌封闭。穿刺点在乙状切迹中点,垂直进针,深度约2.5-3cm,回抽无血时注药。常用于张口过大的病员。针刺疗法取穴:下关、听宫、颊车、合谷、配医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