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诊断学 > 正文

凝血时间(CT)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正常范围:a)玻璃管法:5~10min;b)塑料管法:10~19min;c)硅管法:15~32min.

  检查介绍:凝血时间指离休静脉血与体外异物表面接触后,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而使血液凝固。

  临床意义:凝血时间延长见于: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各型血友病;b)获得性(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重症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c)纤溶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d)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Ⅷ或因子Ⅸ抗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肝素治疗时等。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a)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b)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