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复习火热进行中,我们现在要调整好状态,完成好对应的复习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不同出血量时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表现,一起来看看吧。
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表现
1.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以下时无明显表现;出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20%时,有头晕、无力等症状;出血量达循环血容量的20%以上时,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出血量在循环血容量的30%以上,有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2.血液学改变
早期无明显改变,出血3—4小时后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病人可有白细胞轻度上升、一过性氮质血症。
3.体温
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7.5℃。
4.呕血与黑便
呕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和恶心,随后呕吐血性胃内容物。其颜色视出血量的多少、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久暂以及出血部位不同而异。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出血位于食管则血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常混凝血块;当出血量较少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呕吐物可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呕血的同时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体外,可形成黑便。
以上就是“不同出血量时病理生理的改变和表现是什么”的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编辑整理,更多医考资讯、资料,欢迎登陆医学教育网查看。冲刺阶段,医学教育网推出冲刺精讲班和冲刺刷题班,点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