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外科学 > 正文

免疫抑制药物常用药物及机制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分为:

  1.基础治疗:从移植物血流开通开始,预防排斥反应

  2.挽救治疗:从急性排斥反应开始,逆转排斥反应(超急排不可逆转)

  注意: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逆转急排。

  而急排主要是细胞免疫。

  因此治疗药物的基本机制一定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杀T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或是抑制其增殖、活化。

  (一)糖皮质激素

  机制:对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细粒细胞、T细胞和B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常用:泼尼松、琥珀酰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

  目前主张:由于有较多副作用,应减少用量,或与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

  (二)增殖抑制剂

  代表药1:硫唑嘌呤(Aza)和霉酚酸酯(MMF)。

  机制:竞争性地反馈抑制嘌呤合成酶,阻止次黄嘌呤核苷酸转变为腺苷酸和鸟苷酸,进而影响DNA、RNA的合成。

  代表药2:环磷酰胺。

  机制:是一种烷化剂,对B细胞和T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三)钙调节素抑制剂

  代表药:环孢素A、他克莫司(FK506)。

  机制: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

  由于其具有强而有力的免疫抑制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又没有皮质类固醇的不良反应,对骨髓也相对无毒性,因而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各种器官移植。

  (四)mTOR抑制剂

  代表药:雷帕霉素、依维莫司。

  机制:作用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下游的信号传导系统,使细胞周期停留在G1和S期,从而起到免疫抑制作用。

  (五)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制剂

  代表药: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从血清中提取的多克隆抗体。

  机制:对T淋巴细胞产生直接细胞毒作用,使淋巴细胞溶解。

  (六)其他免疫抑制药物

  Anti-CD52、FTY720等。

  目前常用:三联用药:

  ①钙调神经素抑制剂(CsA或他克莫司(FK506))。

  ②+糖皮质激素。

  ③+增殖抑制剂(硫唑嘌呤(Aza)或霉酚酸酯(MMF))。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