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浅议泄泻证治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泄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和秋季为多见。临床有暴泻与久泻之分。暴泻多因外邪所感,饮食不洁而致,以湿盛为主,每多挟寒、挟热、挟食;久泻常因脾虚弱或肝脾失调所致,以脾虚为主并可涉及到肝和肾。湿盛与脾虚是泄泻发生的关键,二者互为因果。脾阳失运可造成温湿,而温湿又影响脾的健运。脾胃运化失调,大小肠受盛传导失职,清浊不分即可形成泄泻。故而治则当以去除病因,调和中州为主。《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在治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就笔者所学及临床治泄泻经验做一概述,以备临床参考之用。

  1风泄

  因感受风邪,正气抗邪于表面不能顾护于里,致脾胃升降失常。症见:恶风自汗,头痛发热,泄下清水或兼见呕逆,舌苔白薄,脉浮。或因风邪直犯肠胃,中州升降紊乱而见,泄下清水或水谷不化。

  治则:前者宜疏风解表止泻。方用柴胡防风汤(柴胡、防风、荆芥、羌活、川芎、葛根、陈皮、甘草)。后者宜祛风行血,益气培中。方用胃风汤合柴胡防风加减(胃风汤组方为白术、川芎、人参、白芍、当归、肉桂、茯苓)。

  2寒泄

  因寒邪直中太阴,中阳虚衰,运化失司,寒湿下注而致。症见:肠鸣腹痛,水粪杂下,或便泄稀水,或大便如鸭粪,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见沉缓。

  治则: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理中汤(附子、干姜、人参、焦术、炙甘草)或用《丹溪心法》八味汤(吴萸、干姜、陈皮、木香、肉桂、丁香、人参、当归),若止泻不止,滑脱不禁,可加肉蔻、诃子、米壳以固摄止脱。

  3湿泄

  因湿邪中伤胃肠或中虚湿生,湿邪下注而致。症见:泄下溏薄,日行数次,肢体困倦,苔腻,脉濡。

  治则:化湿和中。方用胃苓汤(茯苓、苍术、陈皮、白术、肉桂、泽泻、猪苓、厚朴、甘草、生姜、大枣)。若挟寒者,见脘闷肢寒,便下溏薄无味,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腻,脉迟而濡。治以散寒利湿。方用理中胃苓汤;若挟热者,见便下稀薄或黏稠,脉濡而数。治以清热化湿,方用胃苓芩连汤。

  4热泄

  因邪热内盛,暴注下迫而致,大便色黄浊而秽臭或下泄不爽,身热面赤,小便赤涩,口渴饮冷,舌苔薄黄。

  治则:清里邪热。方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加减。

  若因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热结阳明而成热结旁流者,则见腹痛拒按,潮热谵语,下利如水等症。

  治则:清泄阳明,方用三一水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

  5暑泄

  因夏季感冒,且暑多挟湿,暑湿中伤肠胃而致。症见:泄下如注,大便秽臭,肛热腹痛,身热烦渴,呕恶,自汗面垢,舌苔黄腻,脉洪而濡。

  治则:清暑化湿,方用黄连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黄连)加味。

  6痰泄

  因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失司,痰湿内失,进而下注致泻。症见:时泄时止,或多或少,便下黏腻或泄下白胶如冻,头晕目眩,胸腹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弦而滑。

  治则:化痰除湿,健脾行气。方用二陈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若脾虚明显者,当以健脾为要。方选六君子汤。

  7食滞肠胃(伤食泄)

  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所致。症见:腹痛肠鸣,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则: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山楂、半夏、神曲、麦芽、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

  8脾胃虚弱

  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致。症见:水谷不化,大便时溏时泄,饮食减少,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脘腹胀闷不舒,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9肝气乘脾

  因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调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故而泄泻。症见:嗳气食少,腹痛必泄,泻后痛减,随后又作,肠鸣腹胀,每因精神情志刺激而加重,舌淡红,脉弦。

  治则: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加减。

  10肾阳虚衰

  因肾元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而致。症见: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泄,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加减。

  11滑脱泄

  因泄利诸证,日久不愈,大邪已去,下元亏虚,关门不固所致。症见:滑脱不禁,腹软尿少,身无大热,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

  治则:涩肠止泻,收摄固脱。方用桃花汤加减。

  12泄泻变证证治

  12.1伤阴由热泄传变所致,泄久伤阴。症见:低热,神倦,手足心灼热,口渴喜饮,皮肤干燥,小便短少,舌绛少津,脉细数或无力。

  治则:当在去除病因的基础上加养阴生津之品,但要注意防止甘寒生津之品腻滞敛邪。

  12.2伤阳由寒泄传变而致。泄利日久,阳气大伤,虚阳欲脱。症见:手足厥冷,畏寒倦卧,神疲懒言,面色白,汗多气促,脉沉微。

  治则:回阳益气,救逆。方用四逆加人参汤(炙甘草、干姜、附子、人参)加减。

  12.3阴阳两伤因泄利至甚,伤阳损伤而成阴阳俱损之重症。适当急以回阳救阴,两补阴阳,亦可根据阴阳虚损情况分主次而施治。

  上述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转化者。一般而言,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以祛邪为主。若风寒外束宜舒解;暑湿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则应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挟正为主。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七情不合宜疏理;久泻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津。故而各种治法应随证灵活选用,方可收效。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新课

41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