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助理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助理医师 > 其他信息 > 正文

[感染与传染病学]蛙粪霉病

  【概述】

  蛙粪霉病(basidiobolomycosis)或称皮下组织藻菌病(subcutaneous phycomycosis),又称接合霉病(zygomycosis),系由蛙粪霉引起的以皮下组织为主的嗜酸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儿童及青壮年易染本病,男多于女,四肢近端特别是臀部和大腿

  为好发部位。1972年作者在国内首次发现本病。

  【病因】

  本病的病原菌为蛙粪霉属的固胞蛙粪霉(Basidiobolus haptosporus Drechsler,1947),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虫霉目,虫霉科,存在于土壤、腐败植物及两栖和爬行动物如青蛙、蟾蜍、壁虎和蜥蜴的肠道内,昆虫亦可带菌。人因接触带菌的土壤、蛙粪、树叶等,或被虫咬而感染。动物中只发现马可被感染。动物传染给人或人与人直接传染尚无报道。在组织内通过直接蔓延或淋巴传播,是否侵入血管,有待观察。皮肤外伤甚至虫咬可能是发病诱因。

  【临床表现】

  蛙粪霉病初起为皮下结节,彼此融合成斑块,中央稍高,或半球状,斑块外围可产生新的结节,不红不痛,不破溃,当与其上皮肤粘连时呈暗红色,但不与皮下肌腱粘连,因此可推动;斑块边缘清楚如刀切,质硬如橡皮。本病好发于四肢,特别是下肢,近端3倍于远端,手、足发病尚无报告,但颈、胸、背亦可发生。病变一般限于皮下组织,少数波及肌肉及内脏,淋巴结亦可肿大。主观感觉轻微,如无内脏感染,一般无发热。

  【实验检查】

  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单根、粗短、薄壁菌丝,分隔或不分隔。如损害不破溃,直接镜检比较困难。沙保氏琼脂在25℃或37℃时,2~3天开始生长,初为白色,蜡状、不规则褶叠的菌落,边缘整齐,日久颜色逐渐加深。镜检可见有性(接合孢子)和无性(分生孢子)生殖孢子,菌丝粗细不一,5~20cm直径,分隔稀,孢浆淡,分支少。蛙粪霉不耐低温,保存在0~4℃下2小时即死亡。查菌阳性即可确诊。[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病理说明】

  蛙粪霉病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1956年),主要见于亚非拉,原认为只侵犯皮下组织,目前证实内脏亦可波及。组织病理有诊断价值:①皮下组织显示嗜酸性肉芽肿;②可见单根、粗短、薄壁菌丝;③菌丝外围栅状嗜伊红样物质或称"Splendore-Hoeppli"现象。。

  【诊断说明】

  (一)临床诊断 儿童或青壮年四肢近端,特别是大腿或臀部的不红、不痛、不破的肿块,又无全身性症状或明显的发病诱因,应考虑蛙粪霉病的可能,并作真菌和病理检查。

  (二)病理诊断 切片显示嗜酸性细胞肉芽肿与单根粗短菌丝,外围栅状嗜伊红样物质,有诊断价值。

  (三)真菌诊断 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都有诊断意义。

  鉴别诊断首先应与鼻面部由虫霉属的冠状虫霉(Entomophthora coronata)引起的虫霉病(entomophthoromycosis)鉴别,该病通常限于面部一侧,真菌检查可以区别。其次应与由毛霉或根霉引起的接合霉病的鼻面综合征鉴别,该病面部肿胀伴有血痂和组织坏死,结合真菌和病理检查不难鉴别。

  【治疗说明】

  保护皮肤,避免损伤,讲究卫生,不沾污物,是预防的关键。碘化钾、咪唑类药物、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等均可应用,但以碘化钾和酮康唑为佳,口服方便,疗效高,副作用少。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临床助理医师-高效定制班

2024年课程

39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