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号:肺部叩诊,胸部视诊,腹壁反射
解析:
肺界叩诊
肺界叩诊包括:肺上界、肺前界和肺下界叩诊。其中需要掌握肺下界的叩诊方法。
①肺上界叩诊,也称为肺尖部叩诊;叩诊时,被检者应取坐位;检查者从斜方肌前缘中点开始向外侧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上界的外侧终点。然后,再回到斜方肌前缘中点,向内侧叩诊,直至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肺上界的内侧终点。两点之间的区域即为肺尖宽度,正常值为4~6cm。
②肺前界叩诊,正常的肺前界相当于心脏的绝对浊音界。右肺前界相当于胸骨线的位置,左肺前界相当胸骨旁线自第4~6肋间隙的位置。
③肺下界叩诊
在前胸壁叩诊肺下界时,是由第二肋开始,自上而下,逐一肋间进行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上界,当叩诊音由浊音变为实音时为肺下界。正常情况下为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
在腋中线叩诊肺下界时,用同样的方法由上至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下界,正常情况下位于腋中线的第8肋间;
在肩胛下角线叩诊时,先活动受检者上臂,以确定肩胛下角的位置,然后再由上至下叩出肺下界,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下界,正常情况下位于肩胛下角线第10肋间。
④肺下界移动度叩诊
肺下界移动度叩诊通常在肩胛下角线上进行。
首先找到肩胛下角的位置,嘱被检者平静呼吸,沿肩胛下角线向下叩诊出肺下界,正常情况下位于第10肋间。
然后嘱被检者做深吸气后屏气,此时在肩胛下角快速向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下界的最低点。
最后再嘱被检者深呼气后屏气,再次从肩胛下角向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下界的最高点。
正常情况下肺下界移动度为6~8cm,在叩处一侧肺下界后,再以同样方法叩处对侧移动度即可。
胸部视诊
操作前准备:胸部视诊前,被检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应站立在被检者的前面或右侧,主要观察被检者的胸壁、胸廓以及呼吸运动。
操作步骤:
1.胸壁:主要观察胸部静脉有无充盈、曲张等异常情况;若前胸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向下常见于上腔静脉阻塞。若侧胸壁和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向上见于下腔静脉阻塞。
2.胸廓:主要观察胸廓的形态,应注意有无桶状胸、扁平胸,漏斗胸、鸡胸等;同时注意肋间隙是否增宽、两侧胸廓是否对称等。正常胸廓形状两侧对称,呈椭圆形,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例约为1:1.5。
3.呼吸运动:视诊时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以及两侧呼吸运动是否对称。
4.正常呼吸运动:胸式呼吸多见于成年女性;腹式呼吸多见于成年男性及儿童。
报告考官:
被检者以…呼吸为主,胸壁静脉无充盈、曲张,无皮疹、瘢痕、蜘蛛痣,属于正常(异常)。
腹壁反射:
被检者仰卧位,下肢稍屈曲,使腹壁完全松弛,用较钝器械由外向内分别轻划左右腹壁肋缘下(T7~T8)、 脐水平(T9~T10)和腹股沟上(T11~T12)的皮肤。观察相应部位腹肌收缩和脐的移位。
提示:以上题目为考生内容,可能和还原考点练习题有所出入,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