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
(1)潜伏期:大多为6~18日(平均10日左右)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者可延至4周。
(2)前驱期(出疹前期):一般为3~4日。
1)发热,热型不定,渐升或骤升。
2)“上感”症状: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及结膜炎(结合膜充血、眼睑水肿、流泪及畏光等);也是本病的特点。
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位于下磨牙颊内侧黏膜,为直径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有时有红晕环绕,可累及整个黏膜及唇部黏膜,在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
4)其他:全身不适、精神不振、纳差、偶见皮疹、红斑。
(3)出疹期:发热3~4日后出疹。出疹顺序:耳后→发际→前额→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开始为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以后皮疹常融合。出疹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骤升可达40℃以上,咳嗽加剧,烦躁或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疹出热盛),持续3~4日。
(4)恢复期:开始退热,全身症状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为后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一般7~10日痊愈。
2.非典型麻疹 包括轻型麻疹、异型麻疹和重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以下有母亲被动抗体保护者。
特点: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病程约1周。
(2)重型麻疹:此型死亡率高。多见于患者身体虚弱、原有严重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
特点:皮疹呈紫蓝色且密集或融合成片,有时疹出不透或突然隐退。中毒症状严重,发热高达40℃以上,惊厥、昏迷。可伴有消化道出血、鼻出血、血尿、血小板减少。常伴有休克、心功能不全。
(3)异型麻疹:多见于接种过灭活麻疹疫苗后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
特点:皮疹顺序先为四肢远端,而后向躯干、面部发展。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荨麻疹、水疱和紫癜等。常并发手足水肿、肺炎、肝炎、胸腔积液等。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