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牙髓病学》核心考点
【考点1】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考点2】平滑面菌斑可分为菌斑-牙界面、中间层和菌斑表层,而窝沟菌斑与平滑面菌斑显著不同,窝沟中滞留有微生物和食物分子,微生物类型较少。
【考点3】牙菌斑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获得性膜形成和细菌初期聚集;细菌迅速生长繁殖;菌斑成熟。
【考点4】变异链球菌:口腔中所有部位均能分离出链球菌,该菌群多数为G+兼性厌氧菌。
【考点5】血链球菌:是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
【考点6】轻链球菌: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
【考点7】乳杆菌属:乳杆菌是口腔的正常菌群,能发酵多种糖,产酸能力强,能使菌斑pH降至5.5以下,而且有很髙的耐酸力。在唾液和龋损中常可检出此菌。
【考点8】放线菌属: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主要产生乳酸,少量乙酸和琥珀酸等。促进变异链球菌定植于根面,对根面菌斑形成及根面龋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考点9】目前根据各种糖使菌斑产酸多少及pH下降程度确立它们的致龋性,排序如下: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醇>木糖醇。木糖醇基本上不能被致龋菌利用产酸,故常作为防龋的甜味替代剂。
【考点10】氟可进入骨和牙齿硬组织使其形成稳定的氟化磷酸钙晶体,增强牙釉质抗酸溶解性。氟是与龋病关系最密切的重要的微量元素。
【考点11】化学细菌学说:由Miller于1890年在酸脱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考点12】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龋病的发生要求有口腔致龋菌群以及致龋的食物,有足够的时间共同作用于对龋病敏感的宿主。
【考点13】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动态稳定阶段;②产酸阶段;③耐酸阶段。
【考点14】从洞底到髓腔的牙本质厚度是牙髓免于刺激的最重要因素。研究表明,0.5mm厚的牙本质可减少有毒物质对牙髓的影响达75%,1mm厚的牙本质减少90%,2mm厚的牙本质则使牙髓的反应很小。
【考点15】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还取决于洞底剩余牙本质厚度(ROT)。当ROT≥2mm时,牙髓无不良反应;0.5mm<ROT≤1mm时,牙髓出现轻度炎症,局部有少许反应性牙本质形成;0.25mm<ROT≤0.5mm时,牙髓炎症较明显,局部可有较多反应性牙本质形成;ROT≤0.25mm时,牙髓炎症严重,可出现化脓灶并找到细菌,局部的反应性牙本质较少,而出现较多刺激性牙本质。
【考点16】乳牙列中下颌第二乳磨牙最易患龋,其次为上颌第二乳磨牙、第一乳磨牙,再次为乳上前牙,乳下前牙患龋最少。
【考点17】恒牙列中,患龋最多的是下颌第一磨牙,以下依次为下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上前牙、下前牙。
【考点18】3岁以前的幼儿多在前牙邻面患龋,与饮食有关;3~5岁多见乳磨牙的窝沟龋,与牙齿初萌有关;8岁左右,乳磨牙的邻面頻开始增多,与颌骨生长后牙间隙增大有关;青少年多发生恒牙窝沟龋和上前牙的邻面龋;中老年人则多见根面龋。
【考点19】原发龋:在未经过治疗的牙齿上发生的龋均为原发龋,临床上通称的龋齿多指这一类型。
【考点20】继发龋:做过牙体治疗或牙体修复的患牙,在充填体或修复体边缘的牙体组织上或与材料接触的洞壁、洞底发生的龋。
【考点29】复合树脂粘接修复时,窝洞洞缘牙釉质壁可制备成45°角的短斜面,以加宽牙釉质酸蚀带。可以不制备机械固位洞形。
【考点30】整块填充采用特殊的复合树脂,一次填充的厚度不超过4mm。
【考点31】分层填充时,第一层树脂的厚度应在1mm内,以后每层树脂的厚度不要超过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