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西医主治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干货】中医治疗瘟疫的鼻祖——温病学(一)

当下疫毒肆虐,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在历史上就有很多治疗瘟疫的宝贵经验。温病学就是针对瘟疫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预防的一门学科,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有关瘟疫类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温病学其中之一,温热类温病的相关内容。

温热类温病指不兼湿邪的温病,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具有起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之特点,治疗在清泄邪热的基础上,还要时时顾护阴液。以风温、春温、暑温作为温热类温病之代表。

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一、风温病的传变规律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风温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表现,属于新感温病。发于冬季的,又称为冬温。

如肺卫表热证不解,则其发展可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传入气分,病位可在肺、胃、大肠等。邪热犯于肺者,可致肺热咳喘,或痰热壅肺证;邪热犯于胃肠者,可出现阳明热盛证或阳明热结证,其中肺卫之热下传于胃者,称为顺传。第二种情况是传入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之临床表现,称为逆传,此即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风温后期,多见肺胃阴伤证。总的来说,风温以肺为病变中心,以热伤肺胃之阴为主要病理变化。

风温病可与西医学中的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或冬春季节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相联系。

二、春温病的传变规律

春温是发生于春季或春夏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春温感受的病邪,一般认为是由于冬季的寒邪潜伏于体内,郁久化热形成的温热病邪。春温发病之初就有明显的里热证表现,如发热、烦渴、舌红苔黄等,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属于伏邪温病,这是与风温的不同之处。

春温的致病因素是温热病邪,依据感邪轻重、体质强弱,初期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的不同。发于气分的,邪气虽盛,而正气亦强,病情相对较轻,但若病情进一步发展,亦可深入营血分;发于营分的,邪热炽盛,营阴亏损,病情较重,可出现伤阴、闭窍、动风、动血等危重症。春温初期虽以里热证为主,发病之初有的也有短暂的卫表证表现,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无卫表证表现的,称为“伏邪自发”。春温后期,邪少虚多,主要损耗肝肾阴液,或致虚风内动,这是与风温病后期主要损伤肺胃阴液的又一不同之处。春温恢复期,余邪留伏阴分,阴液被伤,可见低热不去。

春温病可与西医学中发生于春季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脑炎、重症流感,以及其他初病即以里热见症为主的疾病相联系。

三、暑温病的传变规律

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发生于夏暑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暑温大多初起即见壮热、烦渴、多汗、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证表现,即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之谓。

暑热内炽阳明,极易伤津耗气,甚则导致津气两脱。暑热之邪内陷心营,炼液为痰,可致闭窍;引动肝风,可致痉厥;燔灼营血,可致出血、发斑。暑温后期,邪热渐退,正虚邪恋,或见暑伤心肾证,或余邪夹痰瘀滞络出现各种后遗症。暑热之邪容易夹湿出现暑湿证。

暑温病可与西医学中发生于夏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相联系。

近期专家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所有作为中医大夫的我们,一定要掌握好专业知识,为全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相关推荐:

【干货】传染病学名词划重点!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干货】病机十九条

【干货】“半仙”与“卫气营血辩证”

【干货】中医诊断学必考之五色主病

【干货】不寐小结

【干货】龙胆泻肝汤小结

【干货】中医诊断学必考之问寒热

【干货】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知识点总结

【干货来袭】常见异常心电图总结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医学教育网2020年推出了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全新辅导课程,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同学们提升备考效果,考生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辅导班次学习! 点击详情了解>>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无忧实验班

报名/考试不过 按协议重学

1780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