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错误页面-医学教育网

很抱歉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相关推荐

治愈艾滋病的曙光是否正在浮现?

2012-09-05 14:06 来源:医学教育网

    在1981年艾滋病疫情首次出现后不久,人们就开始谈论起如何治愈这种可怕的疾病。但近30年过去了,治愈艾滋病仍只是一句空话。科学界虽然对艾滋病的起源、发病、传播等科学机理逐渐有了深入了解,但多年来艾滋病疫苗的研制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几项主要的疫苗临床试验先后受挫。目前即使是最好的治疗手段也没能消灭艾滋病病毒。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寻求全新的方式来彻底消灭这种致命感染。

  199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出要在8年到10年内研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之后,美国曾掀起艾滋病疫苗研制热潮,一度曾有几十种疫苗进行临床试验,但效果均不理想。每日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虽然可以控制艾滋病病毒,并延缓艾滋病的发展速度,但每个艾滋病患者只要停止服药,几周内就可在他们身上看到艾滋病病毒水平的暴涨,他们的免疫功能将被无情地摧毁。要彻底消除感染者身上的艾滋病病毒,或者使这种病毒变得对人体不再有害,仍然是研究人员需要面对的棘手难题。

  摆脱终身服药是第一目标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一项耗资高达1450万美元的生物医学实验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不过就在几年前,许多艾滋病研究人员还曾对此项实验嗤之以鼻。到目前为止,在一些受感染的实验小鼠中,艾滋病病毒似乎已经正在离它们远去,它们甚至已不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了。这或许可称得上是达成了药物尚未在人体上所完成的壮举。

  此项实验之所以成本这么高,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必须购买那些可繁殖成不具有自身免疫系统的小鼠。艾滋病病毒通常不能在小鼠细胞中自我复制,这使得将普通小鼠作为疾病模型是毫无价值的。

  由这些小鼠繁殖的幼鼠在两岁大时将被植入人体免疫系统干细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这些细胞成熟并分化成可正常工作的免疫系统。然后,让这些小鼠感染上可攻击免疫细胞的艾滋病病毒。但在移植这些原始人体细胞前,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酶,这种酶可对艾滋病病毒发动攻击所需蛋白的基因进行干扰。此项改变使一小部分成熟免疫细胞对艾滋病病毒产生了高抗性,由于艾滋病病毒能杀死它感染的细胞,修改后的细胞就成了唯一可长时间生存的细胞。于是,艾滋病病毒很快就会耗尽目标。如果这一策略能正常工作,这些病毒很快就能变得无害,小鼠自然也就能得到有效治愈。

  到目前为止的小鼠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项目首席研究员保拉?坎农希望在此基础上尽快开始人体试验。

  在艾滋病病毒研究界,“治愈”一直是科学家们最不愿轻易吐出口的词语之一。多年来,各种曾经被认为大有希望的方法均以失败告终,留下的仅是轰动性的头条新闻、破碎的希望和一群已被折磨得萎靡不振的科学家们。艾滋病病毒擅长于“躲猫猫”,它们或是来个“大变身”,或是低调地潜伏着。处于休眠状态的病毒仍可存活几十年,完全不受市场上现有各种药物的影响。任何企图将这种潜在病毒隐藏的风险“冲刷”掉的做法都是弊大于利,因为治疗本身就可能是有毒的,还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感染。

  但在过去几年中,艾滋病研究人员已开始再次谈论治愈的愿景了。对于像坎农这样的许多人来说,他们的目标是“功能性”治愈:即让患者停止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同时又不会使留在体内的少量艾滋病病毒对他们造成伤害。另一些更具雄心的研究人员则想彻底根除病毒,他们将这些方法称为“灭杀治愈法”,有关创建和维持潜伏病毒库方面的更多研究成果给了他们极大的鼓舞。无论哪种方式,目标就是要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脱离终生服药的苦海。

  美国加州大学病毒学家道格拉斯?里奇曼拥有一名依靠药物抑制艾滋病病毒长达17年的患者。现年67岁的里奇曼说:“他们肯定会活得比我长。他们将不再死于艾滋病。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但我们必须面对的是,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需要进行终身治疗。”

  无论是财政上还是医学上,这些治疗的成本正在上升。在富裕国家,一名艾滋病感染患者每年的药品费用高达数千美元,贫穷国家的400万患者则正在使用各种廉价的仿制药品。科学家估计,目前仍有超过550万急切需要治疗的患者得不到任何帮助。

  更重要的是,带着艾滋病病毒生活几十年可是一个医学上的难题。即便病毒水平较低,也会让患者更容易罹患老化疾病,如心脏病、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这些疾病中的一些本身就是药物副作用所引发的。接受治疗的患者一旦暂时停止用药,或对药物形成抗性,他们体内就会发生破坏性的病毒激增。“每年都有500万个新发感染病例,其中的300万都会死去,”里奇曼说,“因此,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活下来。”

  坎农的基因治疗实验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十几个类似项目中的一个,这些项目为终结艾滋病患者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终身依赖点亮了曙光。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但它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堂吉诃德式的奇情异想。坎农的实验正在接近她所期望的现实,她确信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也将会与其遥相呼应。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