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错误页面-医学教育网

很抱歉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相关推荐

年轻医生需要什么

2012-09-11 20:25 来源:医学教育网

  医院里的年轻医生很纠结。当然,老医生也有纠结之处,但是年轻医生的则是系统性的。比如医疗行政部门的官员坐在办公室或许是太无聊,或许是想增加年工作量,或许是上级的要求,总要下来检查。上级来医院检查之日,也是年轻医生被烤之时。其它的不说,就是这病史的补充修改往往要耗费几个甚至十几个日日夜夜。他们的精力时间消耗在糊弄上级欺骗上级这些方面,而他们目前最缺的却是出自内心对医学职业的爱好忠诚以及随之而来的钻研投入却没有人真正的关心。

  前天我看了一个88岁的男性病人。来我这里以前,他曾经在附近的街道医院看过。他的主要不适是左踝肿胀疼痛。街道某医生诊断为心力衰竭,要他住院。同时给他开了一大堆化验单,项目包括基层医院所有的给男性病人可以做的化验。住院单开好后,到了病房。谁料病房的医生却说,你的病太严重,我们这里处理不了,你去大医院看。这就到了我这里。

  病人已是耄耋年岁,是儿子陪他来我这里看病。老人很本分,甚至可以说很可怜,一味哀求医生帮帮忙,治他的病。儿子对父亲说话显得生硬,但是像他这样能够陪父亲来看病的儿子现在是不多了。

  看看左脚,稍微有点肿,但是与心力衰竭产生的水肿明显不同。一是在局部,不是弥漫性;二是肿的部位颜色偏红,与邻近皮肤颜色不同;三是右脚不肿;四是通过简单病史问询及初步体检中没有导致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这样的局部踝部肿胀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比如痛风?比如局部血管栓塞?其实简单一问,病人立即告诉我,左脚肿胀在4个月以前发生。一次摔倒后开始肿胀,当时肿得像馒头,现在已经比过去好多了,但是还没有全好,还感到疼痛,所以才来就诊。

  基层医院医生目前在业务上的欠缺是全方位的,即便是三级医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上个月,我看了一个房颤病人,他刚从我院的急诊过来。对于这种第一次发生房颤而且室率比较快的病人,医生的处理很明确:减慢室率,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复律。可是我们这个医生却没有用西地兰,也没有用心律平,也没有用乙胺碘肤酮等这类对减慢心率有效的药物,使用的却是一种中药制剂,而这种药物中所含的黄芪、人参却会增加心室率。换句话说,本来这时候应该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减慢心室率,而实际用的药物却会增加心室率。我不认识这个医生,医院太大,医生太多。所以我不知道这个医生是本院的还是来学习的进修医生,也不知道是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医生还是刚毕业不久进急诊室的年轻医生。我想过去急诊室帮助他,但是我放弃了。我没有时间没有必要去。只要他是一个经过正规医科大学本科教育的医生,这些都是基本医学处理原则。他这样做,或者是怕担风险,或者是捞取药物回扣,或者是在每天上百号病人的忙碌中无奈而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年的恶劣大环境已经毁掉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而医科学生则在这十多年的所谓医疗改革中更是被搞得晕头转向。好在他没有忘记,在输液结束后,开的医嘱是“心内科门诊”。

  一次一对老夫妻来看病,都是80多岁的人。妻子心律失常,医生用了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医生要求病人每8个小时服用1次这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老人对我说,他们每天早上4点钟听闹钟铃一响就起来吃药。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好几个月了,实在很折磨人。他们问我有没有其它办法,因为再过几个月到了冬天,再要每天4点起床吃药,吃不消。一个80多岁的老人,动态心电图显示24小时里有几百次室性早搏。如果这些早搏不是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等急性疾病引起,而是与心肌和心肌传导系统的老化有关,在病人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不用药。即便用药,即便是这种药物需要8小时服用1次,也不必那末拘泥于一分一秒的准确性。合适的做法是建议病人睡得晚一些,睡觉前吃一顿;起来早一些,起来后再吃一顿;这两顿服药时间的中间再用一次药,就完全符合要求。如果病人的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也就是在一天的某些时间比较严重,还可以采取在早搏高峰前服用,以减少药量,减少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美国,医师和律师是比较重要的两种职业。发人深思的是,不管你的以往学历是什么,只要你通过执业律师的考试,你就可以做律师。然而医生却不行。如果没有医科大学毕业的履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去做合法的医生,担当执业医师的职务。

  作为一门兼有自然科学的严谨理性与社会科学灵活感性,医学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的医改,好像一点没有考虑到医改的目的是让病人能够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把在第一线为病人服务医护人员作为主力军。如果让医护人员游离于医改之外,甚至有意无意之间使他们成为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的替罪羊,背负着本来是政府承担的系统性沉疴的十字架,这样的医疗改革没有任何意义,注定要以失败告终。然而,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多关心关心医护人员把,特别是年轻的医生护士!他们需要安全稳定的就业环境,他们需要平等必要的尊重,他们需要真正有益于为病人服务的业务培训,他们需要上级聆听这门职业中的甘苦辛酸。他们怕的是无休无止的检查,脱离实际的框框,被逼做假的无奈。一句话,他们需要做一个真正的为病人服务的医生,为此需要的学习教育,而不是服务于有关行政部门的为了政绩糊弄出来的数不清的规定、检查、条条、框框。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