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错误页面-医学教育网

很抱歉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相关推荐

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磨砺出鞘

2012-09-03 19:21 来源:医学教育网

   历时两年,近百位专家讨论与编写,体现中国特色

    编者按:我国现有2亿高血压患者,其中1.3亿不知晓,知晓者中3千万未治疗,治疗者中75%未控制,形势严峻。在此形势下,2011年5月15日,正值世界高血压日前夕,历时2年漫长而卓绝的磨砺与雕琢,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称“新指南”)终于破茧而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诞生于1999年,曾于2005年进行第一次修订。2009年起,在卫生部疾控局的领导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对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全面修订,通过近百位国内专家参与集体讨论与编写,第三版新指南出台。新指南是依据2005年以来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国指南修订而成,堪称一部符合中国人群特点、具有明确中国特色的“国人高血压防治的指导性文件”。发布会现场由全部与会者共同点燃的象征第五届中国高血压世纪行活动启动的熊熊火炬,预示着中国高血压防治之火的燎原之势,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高血压乃至心血管病防治的捷报!

    虽然高血压危害不浅,但幸运的是其可防、可控、可治!新指南的出台与推广必将为开创中国高血压防治的新局面指明方向。

    李光琳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慢病处副处长

    新指南总体而言较为满意,但仍留下许多没有阐明和解决的问题,因此继续开展协作研究、不断积累证据、更好地指导高血压防治工作是新指南留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刘力生 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

    在全球慢性NCD防控和中国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机会,新指南的出台正是对适合中国需求与发展的高血压防控模式的有益探索。

    胡大一 中华医学会  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为丰富与完善新指南的内容构架,在新指南推广的同时还需进行《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培训与普及,进而相得益彰。

    吴兆苏 指南修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高血压联盟(中国)主席   高血压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为配合新指南推广,“火炬计划——第五届中国高血压世纪行”大型学术推广活动正式启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真正实现新指南的公平可及。

    王文 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 高血压联盟(中国)副主席兼秘书长

    现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新指南,并力求知行合一。希望本次指南推广能走出大城市,深入二、三线城市,真正实现指南面前人人平等。

    张维忠 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  讲师团专家代表

    「新指南」应运而生  生恰逢时

    吴兆苏教授指出,高血压不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即每5个成人中有2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亿高血压患者,虽然近年部分地区的高血压检出率与控制率有所提升,但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从1999年出台的首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第一版修订到此次的全面修订都可说是势在必行!

    正如李光琳副处长所说,卫生部一直将高血压防控作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截至2010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例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因此高血压虽然危害不浅,但幸运的是其可防、可控、可治!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相关专家,修订了2005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李副处长最后表示,2009年高血压患者管理已被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而纳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因此新指南的出台与推广必将为开创中国高血压防治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指南推出之际,恰逢5月17日世界高血压日前夕,今年的主题“知晓您的血压和控制目标”也正是新指南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之一。

    「新指南」把握契机  机不可失

    胡大一教授介绍,鉴于中国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立并逐步完善了高血压学组建设,另外,《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也于2011年1月正式发布。胡主任强调,提升国人高血压防控意识与做好新指南推广工作关乎中国心血管病预防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高端会议,无疑成为发起预防因NCD过早死亡和可预防性残疾全球行动的绝佳时机,因此近期NCD行动小组、NCD联盟与WHO共同发布了“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机的优先行动”报告。胡教授特别强调了报告中提到NCD预防的四个“五”标准:第一个“五”是五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病首当其冲,其后依次为脑卒中、糖尿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第二个“五”是五项干预措施,分别为控烟(2040年,全球烟草流行<5%)、限盐(2025年,全球人均盐摄入<5 g/d或钠摄入<2000 mg/d)、健康饮食与运动、避免过量饮酒以及推动基本药物、基本技术以实现广覆盖与健康公平可及;第三个“五”是五个优先行动,即领导力、预防、治疗、国际合作以及监测、报告和问责制;第四个“五”,五项干预措施是遏制五大慢性病的共同手段,而人均所需花费不足5美元。毋庸置疑,预防才是真正保障人类健康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全球NCD防控和中国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机会,新指南的出台正是对适合中国需求与发展的高血压防控模式的有益探索。

    「新指南」集思广益  意犹未尽

    新指南强调,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临床医生必须关注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必须与相关学科精诚合作。刘力生教授指出,此次指南修订是依据2005年以来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国指南修订而成,同时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脑卒中防控专业委员会等兄弟学协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因此指南修订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吴兆苏教授补充到,限于篇幅,新指南有关高血压一级预防方面的内容有欠详尽,因此为丰富与完善新指南的内容体系,弥补上述不足,指南委员会决定在新指南推广同时配合做好2011年1月由中华医学发布心血管病学分会出台的《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培训与普及。

    这让我们不由想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院士的感慨:“当今时代的冠心病患者是最幸福的,他们得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最多。但是,当今冠心病患者的抱怨也最多,他们不能理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对冠心病束手无策?医学离人们要求的尽善尽美的还相距甚远。” 正如刘力生教授总结的那样,新指南总体而言较为满意,但仍留下许多没有阐明和解决的问题,因此继续开展协作研究、不断积累证据、更好指导高血压防治工作是新指南留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新指南」服务国人  人尽享之

    人们对历时2年修订、集近百位专家心血与智慧于一身的新指南无不寄予厚望,王文教授表示,新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据我国的流行病学及相关研究证据,参考国外有关指南和研究进展,提出了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防控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患者规范化管理入手,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社区防治,并针对地区发展差异提供标准建议和基本建议选择;在保留以往合理部分的同时,增加了儿童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特殊人群血压防治章节,强调降压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关键作用,强调心血管总危险度的指导价值,强调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强调长期平稳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关口前移、综合干预等重要理念。

    与会专家一致强调,高血压防治不仅仅是医生个人行为,而应是由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培训、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和基层实施落实共同组成的一项社会工程。刘力生教授表示,新指南出台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大挑战其实是推广实施过程,即如何解决地区发展差异的桎梏,使新指南惠及每位患者。

    王文教授介绍,为了对新指南进行有效推广,2011年,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共同组织“火炬计划——第五届中国高血压世纪行”大型学术推广活动,将邀请各相关学协会专家共同参与,面向全国主要城市医生,通过指南研讨班、专家研讨会、网络教育、指南知识竞赛、巡回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预计完成对万名医生的教育培训,真正实现新指南的公平可及。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