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错误页面-医学教育网

很抱歉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相关推荐

急诊医生:就像坐在炸药包上,靠理解拆除引信

2012-09-14 15:19 来源:医学教育网

  许磊等医护人员为入院病患忙前忙后,如家庭成员般无微不至地提供医疗服务

  心声: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应该像亲人一样,偶尔拌几句嘴没什么

  难与怕:醉汉多,重病号多,收入低,压力大

  急诊室是整个医院最紧急的地方——患者病情急,陪同家属情绪也急。无论患者是多是少,空气中的急躁情绪挥之不去。急诊科的医生就像坐在一个炸药包上,稍有不慎,一点就着。昨天,龙华医院急诊科一位医生头部被患者攻击,这让我们再次把视线投向急诊室医生:他们每天面对着怎样大的医疗风险和高强度的工作?每一天,在急诊室里究竟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前晚,晨报记者兵分两路,来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公利医院的急诊室蹲点,亲历急诊室的故事。

  姓名:许磊(化名)

  工作地点:公利医院急诊内科

  工作经历:16年

  最大心愿:医生的技术都是病人给的。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应该像亲人一样,偶尔拌几句嘴没什么。但是,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这样才不会影响判断。

  最大烦恼:急诊科的病人最多、矛盾最尖锐,可是医生的收入不高,休息太少。愿意呆在急诊室的都是年纪大的老医生。

  公利医院尝试“话疗处方”让患者理解医生

  下午5点半,从记者走进急诊科内科值班医生许磊的诊室起,他的嘴巴就没有停过。期间,只喝了一口水,上过一次厕所。“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资源的匮乏往往导致医患沟通或是出现‘鸡同鸭讲’或是没有时间讲,患者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因而更加愤怒。”许磊介绍,目前,公利医院的急诊科已首先尝试开出“话疗处方”,医生在诊疗中适时地将对医学的理解传递给患者。

  看病时语速快但令人安心

  病人一走进诊室,他就开始仔细询问:“什么地方不舒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没有?”“吃过什么药?”“什么药物过敏?”……

  患者的病情自述听上去都挺简单,无非就是感冒、发烧、咳嗽、腹泻。

  到了开药环节,许医生的嘱咐不断。“吊水的速度慢一点,快了会恶心。”“晚饭还没吃?一瓶葡萄糖液里只有25克葡萄糖,还不抵你吃一个肉包子,能吃就尽量吃一点。”有的病人要求药开贵一些,他提醒说:“没必要。药对症就行。”他甚至还不忘嘱咐忘带医保卡的病人:去门口预检台盖个章,看急诊是可以报销的。

  他的语速非常快,却让病人频频点头,格外令人安心。

  “信息的不对称、医疗资源的匮乏往往导致医患沟通或是出现‘鸡同鸭讲’或是没有时间讲,患者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因而更加愤怒。”2007年,公利医院一位年轻医生曾被一名醉酒病人的家属怀疑误诊,被追着殴打,之后这位医生递交了辞职报告,尽管事后证明他的诊断没有错误。还有一次,半夜有个患者腿滴着血被扶进急诊室,陪伴他来的另一人醉醺醺地用手拍着预检台,大声说:“快点给我看。”医生当时正在接诊其他患者,预检台护士就说:“还是先去挂号吧。”没想到,护士当场就被醉醺醺的人打了一个耳光。

  有医生做了一天次日辞职

  21时20分,120送来当晚的第一个急救病人。10分钟后,第二个急救病人也送到了。两位急救病人都是老人,高烧不退。

  许医生低头大声问:“老朋友,哪里不舒服?”原来,这两位老人是急诊室的常客。家属也熟门熟路,拎着被子、脸盆、热水瓶,准备长期“作战”。紧接着,抢救室内如同打仗:量体温、测血压,验血、仪器监测……忙完已是1个多小时之后了。之后,许医生又开始巡视病房,遇到的第一件麻烦事就是协调床位,又颇费一番口舌。“急诊科病人最多、矛盾往往最尖锐。”当晚的医院安保负责人赵仕杰说,殴打医生的现象近年来已经不多见,但骂医生早已司空见惯。“急诊室里,谁都认为自己的病情最急,夜间值班医生又少,话没说几句嗓门就高了。”现在,院方调派了3名安保人员,长期在急诊室、预检台巡逻。

  急诊医生的另一个现实困难是:收入不高、休息太少。到今年5月,有3位医生先后调离公利医院急诊科或是离职,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医生。离职率不高的急诊医生,往往都是40岁以上。

  急诊科的医生也难招。急诊科主任郭东风说,有一位医生应聘急诊科,只做了一天,第二天就主动提出不做了。“理由是这里的病人实在太多。”由于急诊科医生缺乏,公利医院人事科想尽办法招人,但报名者寥寥。

  急诊科首开“话疗处方”

  看病时情绪急躁的往往是长期病患。“你得体谅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郭东风说,如果一名病患长期疾病缠身,得不到根治,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受到极大创伤,最后导致情绪失控。“然而,有些慢性病几乎是‘终身病’,只能控制无法完全治愈,这就需要我们给病患开一些心理处方、话疗处方。”

  许医生告诉记者,通常药物、手术、话述是医疗的三个部分,但话述治疗往往最被忽视。面对求诊的患者,首先开出“话疗处方”再治病,并且准确合适地将自己对医学的理解传递给患者,能够加深双方的理解。

  目前,公利医院的急诊科已首先尝试开出“话疗处方”,医生在诊疗中适时地将对医学的理解传递给患者。尽管这不能包治百病,但至少能让病患认识病情,减少对医生的误解。

  习惯了在手术室过夜,一干就19年

  姓名:陈旸

  工作地点: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工作年限:19年

  最大心愿:希望医生和病人能够互相理解、信任

  最大烦恼:工作越来越忙,陪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

  17时30分,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内,重病的气息与紧张忙碌的气氛交织在一起。每天从此刻开始,急诊室拉开忙碌的序幕。内科急诊、骨科急诊门外排起长队。

  六院骨科急诊室,骨科医生陈旸和其他骨科医生正在紧急会诊。一个19岁的重伤病人刚被送来,小伙子在工作时,右手突然被磨砂轮伤到,整个手臂血肉模糊。他痛苦地呻吟着,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必须第一时间手术保住他的右手。”陈旸轻轻地摸着病人的手,惋惜地摇头,“但是功能保不住了,神经、肌腱粉碎了。”

  此时,陈旸已经上班整整10个小时了。

  已经习惯在手术台前过夜

  早上7时,他就到医院上白班,查房以后就一直泡在手术室里做手术,连续站了7个小时,给5个骨折病人进行骨折固定手术,直到17时才结束。刚赶到急诊室值夜班,就碰到了重病人。陈旸说:“每天17时到22时是急诊最忙的时间段。晚高峰的车祸,从外地转运过来的重伤病人都会在此刻涌来。”“陈医生,不好了,又来一个重伤病人。”18时30分,骨科急诊室里再次一阵忙碌。还是右手!一位59岁的老伯从江苏被紧急转运过来。陈旸轻轻地拉开纱布,只见老伯的右手已经发黑,皮肤烧焦。“氧气瓶爆炸,太意外了。”老人的家属情绪激动,“医生,赶快救救吧,他的手很重要,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为了保住一老一少两人的手,陈旸决定和同事兵分几路,连夜给两位重伤病人手术。

  21时,陈旸走进手术室。这一夜,他在手术台前度过。陈旸告诉记者,已经习惯在手术台前度过夜晚,骨科手术很累,“有时做木匠,有时做泥水匠”,有时还要用很大的力气把骨头拉开复位。

  急诊最怕看到醉酒病人

  凌晨1时,上海的夜很寂静。急诊室里的病人也减少了很多。陈旸走出手术室,又来到急诊科。

  “每当一个人值班的时候,心里会有点害怕。”陈旸告诉记者,“曾经在某天的下半夜,十几个人喝完酒冲进了骨科急诊室,其中一个人的手被酒瓶扎伤,需要缝针。当时有病人正在缝针,我让他们等一等,但是他们要求立即处理。说着有几个人掐住我的脖子,幸好保安第一时间赶到。”

  这样的事情防不胜防。陈旸的同事在急诊室经常会碰到意外的“斗争”:腾不出住院床位,挨打;遇上醉酒病人,挨打……年末和夏天是最难挨的日子,大热天和冬天,急诊量会急剧上升,主要是因为酗酒打架的人增多。有一年年末,一对中年夫妇送来了醉酒的孩子,要求医生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弄醒自己的儿子。当时,护士已经为其安排了输液,并要求他们排队稍等,因为医生正在抢救更危重的病人。此时父亲竟对医生大打出手,导致医生整个脸都肿了,不得不戴着口罩上班。

  陈旸说,急诊医生最怕看到醉酒病人,他们酒后失去理智,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所以,他很希望一个人坐诊时有人能够陪伴。为此,医院加强了晚间的急诊巡视。

  崇拜医生职业19年未转行

  第二天11时,陈旸终于可以下班了,他已经连续工作28小时。

  每周,都有一天,陈旸需要在骨科手术室里呆上一天,再到急诊室骨科干个通宵。这一干就坚持了足足19年。陈旸说,和他同批毕业的有60多个同学,他们有的卖药、有的转行、有的出国,现在还在做医生的只有十几个,而能够留在急诊看病的,更是微乎其微。

  巨大的医疗风险,病人的不理解,高强度的骨科手术,让陈旸也曾想到过跳槽。陈旸说,现在很累,主要是心累,因为很多病人和家属并不理解医生,“其实医生就像画家一样,希望自己的画作都是完美成功,被人欣赏的。我希望每个病人都能好起来,手术都能成功,当病人真心感谢我的时候,我也特别开心。”

  问及为何这么多年能够坚持下来。陈旸说:“我也曾经想过转行,但舍不得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