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手机站

登录/注册

错误页面-医学教育网

很抱歉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相关推荐

一个患者的微笑和激动

2012-09-13 18:54 来源:医学教育网

  昨天下午,一位远在青海的病人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在不出门诊的时候,有时也兼作诊室),一看是老病人,去年在我科里住过院。家属微笑着说她病情好多了,在家都可以给我们做饭了。家属说话语气很轻,透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和宽慰。患者叫梅,典型的西北妇女的脸,面颊中一抹高原红,头系者黑色带小花的头巾,看起来很蛮精神。梅满脸笑容,面色略带羞涩,见到我明显有些激动,颈部也有些想扭转的动作,家属连忙解释,梅到医院见到你太激动,所以还有点多动,在家时比现在好多了。

  我当然理解这种肌张力障碍性疾病,我清楚记得去年她是怎么来的,当时,她根本不能独自行走,两人架着才能走进来,坐在椅子上。我清楚地记得,梅当时全身扭转,头颈后仰的样子。他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无效,并且北京最大一所军队医院的神经外科大夫会诊认为如不手术别无治疗方法。结果一年的药物治疗,疗效显著。正好我的主治医师徐大夫也来到办公室,病人也很高兴,并握手,还问当时的住院医师任大夫在吗。

  我不是摄影师,可我真想定格这位家属的笑脸,病人的激动的神情。这张由衷的笑脸和激动的表情,不正是病患给我们医生最大的回报吗。

  想起来中国医师古训“医者仁术”,想起“医者仁术”的现代表达——美国医生特鲁多著名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其实并没有治愈梅的疾病,只是帮助了她和她的家人,她们却给我由衷的笑容。

  其实还有很多病情,现代医学不能治愈,不能改善,我们医生所能做的只能是“总是去安慰”。

  但忙碌的医生总希望“去治愈、去帮助”,经常无暇顾及“去安慰”。

  在此,与同道共勉,别忘了“总是去安慰”。

  当我们没能做好去安慰时,也恳请公众和病人能理解现代医学的无奈。

相关资讯

返回顶部